推广 热搜:

周显:香港要做的,是把股民从美股身上抢回来

   日期:2024-07-27     浏览:59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显】

从"黑暴"到疫情之后,似乎隔三差五总能听到唱衰香港金融中心的论调,无非是想说香港明珠蒙尘,荣光不再。杀人诛心,这背后的险恶我们不能不辨别。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已是国际金融中心。所谓的"国际",指的是中港台以及东南亚等整个华人聚居区域,这有赖于香港当时独一无二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至于"金融",指是黄金买卖,当时,全世界三大黄金买卖中心分别是苏黎世、伦敦、香港。

是的,当时全世界的证券市场,主要客户都是当地人,除了超级富豪,很少有人跨国买卖证券,原因很简单﹕交通不便、信息不便、资金流也不便。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硬通货,除黄金、白银,就是鲍参翅肚等海味。至今,上环仍然是这些"海味"的集散中心。

要知道,在这之前的几十年,中国持续政局不稳,人们怯于投资不动产,当时的香港炒金流行,今人无法想象,成立于1910年的金银贸易场,这时也是正值全盛时期。七十年代中期,商人引入"本地伦敦金",说穿了,就是跳开金银贸易场,由公司和客户私下进行的"对赌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ce),以伦敦当地的黄金报价为标准。由于这行为跳开了政府的监管,因而沦为"合法骗局",一直流行了几十年,无数市民输至倾家荡产,直至近几年,香港政府方才出手整顿。

1891年,香港有了证券交易所,然而这只是小圈子的玩意,投资者主要是上流社会,中小企业欲上市,亦被拒之门外。1969年,李福兆成立了远东交易所,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主打中小企业上市和中产阶级投资,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快速经济增长,一年后已超越了香港交易所,成为市场一哥,并且引来了仿效者,分别成立了金银、九龙两间交易所。

这风潮成就了香港的第一次股票狂潮,从1969年的112点,升至1973年的1774点,5年升了15.8倍。这时主要投资者已从英资换成了港资,最大的证券公司就是"新鸿基证券",成立于1969年,创办人是冯景禧。

这里撇开一笔。1958年,冯景禧已与郭德胜和李兆基合伙投资房地产发展,1963年,三人成立"新鸿基地产",被商场合称为"三剑侠"。1973年,三人拆伙,郭德胜继续拥有"新鸿基地产",现在这公司由其遗孀邝肖卿主持,已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商。李兆基则成立了"恒基兆业",现在是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并且拥有"中华煤气"。

冯景禧以63岁的英年死于1985年,"新鸿基证券"则于1996年卖给了"联合集团"的李明治。李氏家族则于2015年把它转卖给中资的"光大证券"。

香港的4间交易所于1986年合并,是为"联合交易所",这时亦是港资的全盛时期。1987年全球性股灾,港英政府借着控告李福兆受贿,清洗了联合交易所的高层,继任主席的利国伟是恒生银行的董事长,而恒生银行的大股东则众所周知是汇丰银行。

图为香港交易广场 图自IC Photo

高盛证券作为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1983年已在香港设立办公室,但直至九十年代,方才在香港市场大展拳脚。也是在同时,中资股也开始在香港上市,而港资证券行亦逐渐被外资取代。换言之,香港也逐渐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这名头的核心部位,就是证券。

有利必有弊,既然享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收入,必然也要接受国际资本的上下其手,往来逐利。1997年的金融风暴、2008年的金融海啸,香港也深受其冲击。由于今日的国际资本,是以美资为主导,我们作为公开及公平的市场,自然也必须任由美资以至全世界任何国家的资本,在此公然逐利。这正如广东俗云﹕"食得咸鱼抵得渴",十多年前,香港已是和纽约、伦敦齐名的三大证券市场,既然获得了因此而衍生的巨利,自然也必须承担其副作用,这也是天经地义。

很可惜,香港的证券市场,在这几年,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2007年,恒生指数创下了31,958点的高位,11年后的2018年达到33,384点的高位,只是略有寸进,其后更加是每况愈下,到了今年,指数长期在20,000点以下,最低见过14,794点。尤其是,当世界绝大部分的证券市场都在节节上升,屡创新高,香港市场难免显得"斯人独憔悴"了。

港股的低迷,固然有着不可抗力的因素﹕中美贸易战、美国撤资、A股不振、地产泡沫爆破、内地黑钱借香港走资到美国的渠道被截断、与强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导致港元高企等等原因,均都重创了港股市场。

然而,这也并非没有人为的政策因素。

话说阿里巴巴本拟在香港上市,然而,香港不接受它提出的"同股不同权",它只有退而求其次,在2014年,转而在接受"同股不同权"美国上市。直至2019年,香港终于修改游戏规则,容许"同股不同权",阿里巴巴终于在香港第二上市。但阿里巴巴作为一只市值万亿以上的巨无霸,错过了5年的成交额,兼且只是第二上市,香港的损失之巨,是难以估计。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图自IC Photo

在2019年11月,香港证监会30周年酒会,时任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发表开幕致辞,指曾有"非常重要兼有影响力的公司"以不在香港上市作威胁,要求证监会修改投资者保护规则。更有证监会成员因此被召至礼宾府,最终证监会并没有因"压力"而修改规则。

这番话证明了香港证监会正是阻挠阿里巴巴上市的元凶。至于欧达礼本人,作为英国人,从2011年至2020年担任证监会行政总裁,向来主张强硬执法,例如提出了"前置式监管",也即是说,当可疑者还未开始"犯法",或者未有充分证据,已先一步去作出限制,例如停牌、禁止买卖、查封资金之类,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投资意向。

戴维·韦伯(David Webb)是"壹传媒"的小股东,长期控有5.2%股份,在多次的暴乱中,他屡次在网站发表反中乱港的言论,其英国特务身份无可置疑。《国安法》通过后,他称病回到了英国。他在网站中发表过多次狙击港股和中资股的文章,证监会也会配合其文章而作出行动,也不止一次公开承认了两者的行动配合。

以国际标准看,由外国人担任证监会主席,是不可思议的。从其政策与行为看,这些年来,香港证监会一直在拖累香港的金融发展,在2016年,它推出《建议改善上市监管决策及管治架构的联合咨询文件》,除了戴维·韦伯大力支持外,业界群起反对,终于迫得它搁置了推行。2019年,它强硬实施《券商孖展借贷新指引》,尽管当时香港正值反修例风波,经济大跌,照样实行新例。其后,中小型券商陆续结业,2022年关了49间,2023年30间,今年首季已有14间,业界步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而如今已经不是20年前,两相比较最大的分别是:互联网和全球化。

在当年,股市是本土的产业,只有国际资本和超级富豪,才有能力去投资别国的证券市场。但在今天,就是一穷二白的低下阶层,只需手机在手,可以随意投资世界任何主场,最主要的,当然是美股。事实上,今日美股的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牛市,正是因为吸纳了全世界的资金。

换个说法,现时港股的对手,是美股:香港证监会意图保护投资者,不让他们输钱给香港的庄家,他们便转而买美股,输钱给美股的庄家。港府加印花税,他们索性逃去买卖不收印花税的美股。

资本市场和资本主义社会从来不完美,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因此才会有"水清无鱼"的说法。现时就是要不惜一切,把股民从美股的身上抢回来,如果我们还抱着20年前"密室囚禁"的思维,以为股民不炒港股只会坐着不动,那么,港股必然没救,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客观现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原文链接:http://www.sjgfc.com/hangqing/show-24612.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周显:香港要做的,是把股民从美股身上抢回来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