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时间很快跨入了1997年
那一年的2月5日,因为我要在城里盖房娶媳,就没能回家为娘送上一片孝心,但我还是买了些点心等,让老乡捎回了家
就是这一年的没回家,让我悔恨不已
翻过一片片林,越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
趟过一条条河,越过一座座山,翻过一片片林
最终,渐行渐远,他们躲过了猛兽的侵袭、追兵的抓捕,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澜沧江边
没有人烟,没有船只,只有湍急江流不息奔走
凝视着江流,生的欲念和美好的憧憬告诉他们:渡过江去开辟新天地,渡过江去拥抱新生活
为了神圣美好的爱情,为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齐心协力砍来芦苇,割来山藤,编成筏子,漂过江面,来到了顺宁地界
C、两者同时有请选择并说明
如另有答案也可列出
答柯英兄
说实话,在河西,我个人认同并且臭味相投的朋友不多,你算一个,很想念和你坐在宾馆喝酒的情景,两个人,那么多酒,喝啊,说啊,不知今夕何夕,多美的感觉啊
正如你所说,我的驻地实际上是内蒙区域,之所以用甘肃通联,大抵是交通方便
我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也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古称流沙地带,也曾是神仙出没的地方,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弱水河像刀子一样,划开戈壁大漠,注入早已干涸的居延海——现在的额济纳旗,胡杨虽然不多,但棵棵千年不朽
通常,在我所在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祁连雪山——庞大而素洁,巍峨而绵长
对于河西走廊,我是热爱的,说句俗话,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这些年来,我唯一喜欢并时常在它身上四处走动的丰富博大之地
虽然荒凉,偏远和落后,但未尝不能够很好地容纳一个人肉体及其灵魂呢
不论是在文字,还是现实生活当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再用两种深知三种身份来观察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辽阔神奇的西北
一个是客居者——这是先天的,我降生的地方是在太行山中,西北则是我梦中乃至生命中的蓦然遭遇——我的出生地乃至成长的环境,乃至一片地域所导致的秉性和素质,使得我不可能快速而完全性地进入到西北的内质,与你们这些身在高原福地的地道土著不能相比,这是我的优势,也是我的缺陷
优势是我能够跳开,以外人的眼光来观察周边人事和风物;劣势是,我要进入河西乃至西北的内心,要走的路程肯定要艰难和漫长的多,而你们,则是轻而易举,一步到位的
但要说明的是,我在巴丹吉林10多年了,从寄居者到半个主人,期间包含了我个人的一些生命乃至精神遭际,但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况,因为流沙地带,因为河西走廊乃至梦幻一样的祁连雪山,我都觉得了荣幸和安慰
站在戈壁边缘,抬头一看,你的心胸立刻空廓起来了,什么烦恼乃至俗世的种种繁琐,就都被风吹跑了;再看看祁连雪山,灰暗的心会瞬间明亮
第二个问题,我一辈子弄不明白的是我自己
第三个问题,关于写作,我事先不从哪里入手,也不是柯英兄说的那三个,而是无意识,信笔下来,从不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你是张掖的一流高手,评论,诗歌和散文都在搞,而且成绩斐然,你做的一个伟大工作,就是凝结了张掖的各路好手,时常聚集一堂,气氛融洽,也多交流,更多促进
更重要的是你比我帅,这是不可替代的,向帅哥致敬! 猪娃儿问:技术词用到文字当中,肯定是理论性的
作为初出茅庐者,特别想知道,散文重所提到的技术,都是哪些? 答猪娃儿:技术词是一个特定的环境,拿到文章当中,不一定就具备了理论性,因为在写作中,任何一个有益的东西都可以拿来
关于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有一个很好的文章,可以翻开看看啊!我觉得,散文的技术是写作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就的,刚开始写作就开始技术,那是不够现实的
现在的散文技术,除了传统的之外,似乎还有从西方拿来的,不一而足,你现在的写作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技术,似乎自己不知,但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存在,并被你熟练而又自然地利用了起来
文河问:1、我看到现在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散文应取得和小说诗歌一样的独立地位(其中以张锐锋等作家为代表
他们认为以前散文是从服于小说等文体的),我想知道杨兄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相对于小说来说,散文的独立性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能过于宽泛空洞了点)
2、你在散文写作中是先有一个明确的构思意图后开始写呢,还是全凭一种朦胧的感觉的指引? 答文河:其实,散文和诗歌早就成为了独立的一个文体,只是在长度、影响力和作品的内蕴和广度上不能够与小说等类比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一个要求和希望,似乎不足引起重视,张锐锋先生的说法可能还有其他依托
我倒是觉得,这种想法应当是要散文在长度和内蕴上取得相应的地位——但这些不是凭空而来的,起码的一点,散文短制、抒情言志、强调修辞和词语解构的思想也还是比较严重的
现在的小说界有散文化倾向——古人乃至贾平凹等人的大散文观是对的,散文原本不应当是一个单独的文体,而是一个涵盖了小说、戏剧在内的所有文字文本的一个通称,张先生的提倡,似乎是一种回归,妄图以自己那些强有力的,而且具备新态势的散文作品达到与当下的小说相抗衡乃至相提并论的高度——这是令人敬佩的,为此,我们有理由向张锐锋等有着雄霸天下的信心的散文家致敬! 我写散文,好像从来不怎么构思,没有明确意图,全是凭着感觉来,通常的情况是:写了第一句,就有了第二句,有了第一段,也就有了第二段,如此往下,走到哪里算哪里
我常常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而绞尽脑汁,也许是愚钝之顾,起的名字也都很不性感,呵呵!最后想说,文河兄文字明晰,透彻,单线条,读后给人以舒朗之感,而我得则繁复一些,不好读,也多曲折,我想大致是少于构思,又不善谋篇布局,暗藏机巧,自由性太大的缘故
谢谢文河兄!
2、竟然有人说我涂眼影了,这也太侮辱我的黑眼圈了吧
马上就开学了,你不赶作业么?
但......泪痕滴落,痴长的青苔几度
震颤了颤抖的足!
昔秦国建帝国制,厚养剑柄,磨砺剑身,奋三世之余烈,终得一扫六合之绝世佳剑
然得于斯而毁于斯,始天子忘怀剑鞘,常露剑身于外,北征匈奴,南扫百越;内御人民如畜,一功夫毁尽几何人家?终剑露太久,一再反击而不知养,剑鞘废除而不知德,始天子崩故秦帝国崩,虽扶苏复活,蒙恬犹存,恐无回天之力
雨打秋头,晒煞鳝头
立秋这一世界雨,秋季会大旱,连成长在泥水中的鳝鱼也会晒死
人命到达这个寰球,有功夫感触是来体验的,由于咱们会体验行走一圈,而后从新回到一种宁静傍边去,那些体验即是人命的手段吗?这一程山川故乡,大概是城市喧闹,不是咱们的构成,这个货色太虚无了,咱们体验了那些,石头也会体验那些,但咱们并不以石头有人命,并且石头比咱们越发趁着平静,越发宁静和宽厚
然而,借助你的疑义,我也在想,是否表面的货色过多偶尔相反会变成牵制,这个更加犯得着警告
举个例子,我就看到有些海外的作者把后新颖形而上学的观念径直用在文艺创造上,比方实足打碎故事、打乱平常的叙事办法,我感触那么做特殊不可功,也是很笨的,犹如是把一个寰球偕同它的精粹与消失一股脑唾弃了,那是一种因小失大的做法